廣東話博大精深,有一句俗語叫做「雞同鴨講,眼碌碌」,即是雞跟鴨對話,言語不通,眼珠轉來轉去,也表達不出意思來。後來人們用「雞同鴨講」形容對話雙方言語不通,無法交流。可是,雞和鴨一方操「咯咯咯」方言,另一方操「嘎嘎嘎」方言,以致互不相通外,如果一家都是香港人,說廣東話,又有沒有這個情況?筆者上星期就在小巴站遇上以下這一幕:
人物:一家三口,爸爸、媽媽和約6至7歲的女兒(為使大家更能代入情景,會以口語覆述)
爸爸:「冇八達通?頭先咪叫咗你執嘢著鞋出門口囉!」
媽媽指著女兒的背包:「咁你頭先執嘢執咗啲咩?」
女兒一臉無奈,眼泛淚光:「我執好玩完啲玩具,跟住著鞋。」
爸爸提高聲線,語氣更嚴厲:「每次出街都係帶嗰啲嘢架啦!叫咗你執嘢,點會冇?」
媽媽打圓場:「得啦!唔好嘈啦!返上去拎啦!」
不一標準造就不一回應
望著一家三口帶點焦燥的背影,筆者立時職業病發,不禁反思「執嘢著鞋出門口」當中包含了多少個動作和指示?因為在11個執行功能(Executive functions)的其中一個就是「規劃」,意指孩子為著目標一步步去規劃的能力。
其實這些規劃出現在孩子每天的生活中,例如怎樣完成功課?先做哪份?玩完這個玩具再想玩那個,該怎樣做?相信家長們一定曾為這些話題而頭痛。就以上述經歷為例,從家長的反應,「執嘢著鞋出門口」除了字面上的三個動作,更包含了帶八達通、背包內可能還有濕紙巾、酒精抺手液、外套、帶出街的玩具等。
孩子在處理這類隱藏議程(Hidden agenda)往往比我們成人弱,若要思考到家長所指的意思,孩子需要規劃到「當我外出時,我去哪裡?需要用到甚麽?先做甚麽?再做甚麽?」,才有可能「執齊嘢」。所以,筆者希望跟家長們分享兩個小法寶,與孩子一起學習如何「規劃」。
1 宜清晰具體多例子
繼續以上述例子作說明,家長可以具體出說要求,當我們外出時,有甚麽是必須的,如濕紙巾、酒精抺手液和外套,每次外出可以帶多少樣玩具,也要放得進背包,然後跟孩子一同拿一些玩具嘗試放進背包,甚麽叫可以,甚麽叫不可以。至於何時需要八達通,可能也要跟孩子具體說清楚,「去探公公婆婆時要坐小巴」,「到樓下晚飯不用坐車」,以時常發生的例子作說明,孩子會更容易掌握。
2 宜要求單一啱頻道
我們成人很多時都可以一心多用(Multi-task),一邊滑手機一邊回應同事的提問。但孩子卻不同,做功課時就顧不到回應今天有甚麽通告,玩玩具時就顧不到回應想吃餅還是麵包。所以,「執嘢著鞋出門口」宜逐一件事情去做,孩子一心多用的結果很可能變成樣樣都做得不好,這樣只會讓爭執沒完沒了。簡單而單一的要求讓孩子先做好一樣,再做第二樣,這樣大家就在同一頻道說話,就能避免雞同鴨講了。
當然要做到實在需要生活中不斷的演練,再者,假設上述的女孩沒有患有任何類型的特殊學習需要,也會出現如斯雞同鴨講的情況,更惶論患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,在日常生活面對規劃,排列優次中會出現多少的困難,面對每天難如登天的任務,屢試屢敗讓挫敗感和情緒日漸累積。這個,筆者在下一篇文章再與家長分享。
筆者:王域治先生 Nic Wong(表達藝術治療師(IDEC®) / 註冊社工 / Imbrace創辦人)
愛自然愛動愛挑戰愛天馬行空,不甘現狀,常常思考怎樣衝出框框創造新玩兒。
瑞士歐洲研究院(EGS)表達藝術治療副修心理學碩士畢業,熱愛瑞士的青草藍天,更愛香港的人情味和廣東話的鏗鏘味。Nic熱愛兒童及青少年工作,在不同機構及學校服務超過10年後,希望突破現今社福制度框架,與友人創立Imbrace。「Imbrace」取自Embrace(擁抱)一詞,即在藝術中讓人擁抱自己;Imbrace的理念是I'm brace,即在治療室內,我們會是你的支撐,讓你在生活中成為自己的支撐(In Art, I am your brace. In Life, you are your brace)。我們期望在藝術中,與孩子及家長一同學習,一同成長。
如欲查詢服務,可聯絡6101 6696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