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行山的興起
講起「行山」,大家自然聯想到是老友記的專享活動(例如:晨運)。自香港在十多年間,經歷多次大型傳染病爆發,香港人開始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,在生活習慣起了新的變化,逐漸培養健康生活習慣,盼望透過不同類型的運動,改善身體健康,而「行山」正正是老少皆宜又相對廉宜的運動,成了迅速流行的原因。

深涌路徑
港色山徑
縱使有上述強烈誘因,但運動有很多種,如何行山仍能吸引大多的香港人參與?因為香港的山徑有一定的個別特色,讓我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。
1.交通便利:
香港土地面積有限,不論你想去任何的位置,任何一種得天獨厚的山嶺、地質或是寧靜的山野景色,大概只需要1至2小內交通車程就可到達,非常方便。
2.村落使用的山徑:
60-70年代,是香港村落興盛的年代,為了方便村民出入村莊,建設了很多山徑方便出入。但隨著城市遷移,舊式村莊已經不再有人居住,留下來多條美麗、景色宜人的山徑,供行山人士使用。
3.政府的支持:
昔日,前港督麥理浩大力支持建設郊野公園內不同的山徑,成就了今天出名的「麥理浩徑」及「家樂徑」,適合一家大細享受大自然的樂趣。前殖民地政府的努力,至今仍希望增強保育及環保意識,近年又建設「樹林研習徑」及「生態海岸公園」等,可見政府從昔日至今都致力推動。
講到這裡是否吸引大家行山的興趣呢?唔好再考慮啦!坐言起行!一陣就會與大家分享出發行山前的事情準備。

郊野公園指示牌
出發「行山」的事前準備
要行山就要準備充足。
基本上,想行山就需要有條「路徑」,先講「如何選擇合適自己的路線?」作開始,借用(PPW)的方法,來介紹如何選擇行山路線:
1.目的(Purpose):
確立「行山」目的,好讓在計劃行程時找到合適的路徑。例子是想輕鬆行,就不應選擇高難度的山徑。如果想挑戰自己,絕不會找適合一家大小,平坦為主,不多上落的郊遊徑。
2.人(People):
我們確立了「目的」,就要考慮個人或同伴人士的能力。對準參加者的能力,配對合適的路線,切勿眼高手低。
3.何時(When):
當定立「目的」及「人物選擇」作基礎後,就需要考慮「時間」及「季節」,行山的最佳時段是每年10-至4月,這段時間不論「溫度」、「雨勢」及「濕度」都相對穩定,香港山徑大多數以泥路為主,上述三項因素會增加山徑的難度。大家可能會問,那代表這個時間以外就不應行山?我說的是最佳時間,方便供大家作一個參考。
最後提提大家,選擇路線要作多方面的考慮(不是想去就去,去到先算),如果你是新手/習慣跟隨別人的行山者,可能需要一些資訊去幫助,而從那裡找到這些行山資料呢?在往後日子再與大家分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