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普通單車轉至山地單車(MTB, Mountain Bike),整架單車的配置都截然不同,大至輪胎、車架重量,小至避震等,各有分別。那麼,究竟我們應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山地單車呢?下列要點可以留意一下。
1 車架尺寸不能單靠SML
選擇山地單車時,最重要的當然是單車車架的尺寸。車架上的 S、M及L等尺碼固然需要留意,但不可依賴它。因為不同車廠的尺寸定義也有出入,且差別也不小。
在車架尺寸當中,有兩個指標值得注意:Reach 及 Stack。Reach是座墊到把手的距離,而Stack則代表曲柄中心到頭管中心的距離。
在選擇MTB車架時,座艙長度可以選擇稍長一點的,比公路單車更長。當車架前三角幾何更大,前輪軸距離得以變長,在撞擊出現時,能有效降低身體向前滾翻的機率,而且在上坡路段有效幫助保持重心在中間位置。當然,車架不是愈大愈好,一旦車架過大,將有可能發生上管頂到胯下的問題。我們應該預留一點胯下空間,最少幾公分,避免上述情況出現。
關於車架幾何是門學問,每個細項的微調皆有可能對整體騎行體驗及表現產生影響。建議先試清楚不同尺寸及比例,再決定最適合自己的車架尺寸。
2 車輪大小各有優勢
主流尺寸的MTB輪徑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類:27.5吋及29吋,分別適用於不同的賽事。
現時 27 吋的車款較適用於林道越野賽,以及刺激的下坡賽桌,但隨著29 吋變得更熱門,未來應該會更常在不同比賽看到 29 吋車的身影。29 吋車款強度較高,配在較輕的車架上,會是高強度與高剛性的化身。高強度,加上高剛性有助提升有助增加力量傳輸,配合較輕量的車輪,有助提升速度,令大輪徑更受歡迎。相比起來,大輪徑有更好的越野能力,而小輪徑則可以提供較靈活的操控。
3 避震要重質不重
避震器對山地單車尤為重要,然而,一般人對於「單避震」及「全避震」的了解卻不多。
全避震的價錢比單避震高出一截,但除了價錢的考量,全避震的越野能力的確比單避震更佳。除了性能和單車價格的考量,還有保養難易度及費用也是考量條件之一。
此外,在選車時可針對前叉避震以及後避震系統作為參考準則。基本上,在我們選購避震系統時,別被避震行程等數字迷惑到,應該專注於氣壓彈簧與阻尼器的性能、表現等等。
4 輕身一定更好?
輕量化固然重要,但針對山地騎乘,整體剛性提升,提升抵抗變形的能力,有助提升力量傳遞效能。假如整個騎行感覺不夠穩定,在面對樹根、碎石等「不友善」路況,便有機會發生失控等情況。
另外,我們不應該單單目追求輕量而忽略一些細微的操控配套,因而犧牲較重的車身帶來的剛性及穩定性。建議嘗試不同的款式,摸索並找出一個適合自己的平衡點,從而發掘出適合自己的山地單車。
5 變速器
許多人在買車時,第一眼總是先看後變速器的等級,這是購車新手很容易掉入的陷阱。其實,好的變速器固然重要,但是其餘零件例如曲柄、齒盤等也非常重要。當我們剛剛入門接觸山地單車時,變速器相對的重要性其實沒有那麼重要,反而更應考慮車架、避震等方面。
整理:《GRWTH日報》小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