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扮演遊戲可以幫助寶寶學習新詞彙、語言及社交發展。以下特別為大家介紹扮演玩具的不同玩法,讓寶寶在家也可以寓遊戲於學習。
1 從配對遊戲學習生字
幼兒大約一歲開始說有意義的詞彙,家長可以運用主題玩具來讓寶寶學習生字。家長可以用森林總動員及農場總動員的布偶,向寶寶介紹不同的動物。動物布偶更可發出吱吱聲、響紙聲和響鈴聲,可鼓勵寶寶利用小手去探索和鍛煉肌肉。家長亦可以用簡單的問題引導寶寶進行配對遊戲,例如動物及棲息地的配對。
2 從小遊戲認識社區
幼兒對身邊的事物都充滿好奇,父母可以通過扮演遊戲,讓寶寶認識社區。小汽車總動員的遊戲墊上有不同的社區設施,例如學校、消防局等,父母可以運用不同種類的車讓孩子認識不同職業,還可以進行角色扮演遊戲。
兩歲至三歲的幼語言發展十分迅速,他們喜歡模仿別人說話,也會多發問,亦能跟從一些簡單的指令。照顧者藉此可以給予簡單的指令,例如著孩子幫小穎換裝成為警察、消防員、醫生或是工程師,一方面讓寶寶學習自理能力,另一方面可以進行假想遊戲。善用不同職業的小道具,如醫生的聽診器及消防員的滅火喉,讓孩子更投入玩角色扮演的遊戲。
3 親子共讀:增加親子對話的機會
家長可以運用小穎及小瑤換裝系列內的彩色故事書,和孩子進行親子共讀。多圖畫而少文字的圖書,可以讓孩子描述圖像,增強語言表達能力。父母可以適當時添加一兩個詞彙令內容更豐富,例如,孩子說「看醫生」,父母可擴展成「因為小朋友生病,所以要到醫院看醫生。」
四歲左右的孩子善於創作故事,家長不妨利用《龜兔賽跑》及《獅子與老鼠》經典故事,配合小瑤換裝系列的人偶和道具,發揮創意,改寫故事的情節和結局。
4 用手偶幫助孩子表達情緒
「情緒手偶」包含兩個手偶及不同的面部五官及配件。家長可以把眼睛、嘴巴和眉毛放在不同的位置來表達不同的情緒,並幫助孩子瞭解表情和情緒的關係。此外,有些年幼的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中,會避免與人有直接的眼神接觸,例如初到幼稚園因為與父母分離而哭鬧,或不敢對老師說話。父母可以利用情緒手偶讓孩子認識不同的面部表情和情緒。
====
參考資料:協康會(2016) 《童聲童戲-啟發語言發展的錦囊》,香港:星島出版。衛生處家庭健康服務,兒童發展7 —— 兩至三歲大兒童的發展」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