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RWTH 日報 才華配對 走進社區
下載APP
親子
令你乖乖地付款 原來係稟賦效應影響
Mellow 2020-08-11 14:45:42

相信大家都聽過「情人眼裏出西施」,但背後的消費心理你又理解嗎?眾多服務提供者如Youtube、Spotify等願意推出30天免費使用,其實運用了行為經濟學中的哪一種非理性行為?而宜家傢俬以較低價格,讓你自行組裝傢具,這真的比較省錢嗎?以上種種,其實背後都跟行為經濟學上著名的稟賦效應(endowment effect)息息相關。


所謂的稟賦效應,是指當一個人擁有或至少感覺自己擁有某項物品或資產時,將高估該事物的相對價值。1990年時,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教授(Daniel Kahneman)在康乃爾大學(Cornell University)找來一批經濟系和法律系學生參加實驗(康奈爾大學是常春藤盟校之一,選擇經濟系和法律系也是假定參與者相對理性)。實驗內容如下:


參與實驗者被分為兩組:

- 第一組參與者先會拿到一個印有康奈爾大學校徽的紀念馬克杯,並被詢問願意付多少錢將其售出。

- 另一組則沒有拿到任何東西,被詢問為購買同一隻馬克杯而願意付多少錢。


圖片來源: Thinking Fast and Slow – Endowment Effect)


這裏補充一點背景資料,這種印有校徽的馬克杯在大學裏相當普遍,學生們一般不會特別購買或研究價錢,以其作為實驗物品的目的,主要是假定學生們並不清楚相關價格,因此在雙方出價時便不會過度考慮物品在市場上的「真實價格」。


最後,結果讓人頗為驚訝!在剛開始時,拿到杯子的「賣方」在出價上,是沒有杯子的「買方」的近3倍(7.12美元VS 2.87美元)。這裏特別值得大家留意的一點,在於所謂「賣家」其實從頭到尾都不曾真正「購買」或者「擁有」過手上的馬克杯。所以,一切都是測試人員把杯子放到受試者手中的一個簡單行為,就構成了買賣雙方在價格判斷的天壤之別。


回到文章開首所列出的例子,YouTube和Spotify的30天免費就是深諳消費者的心理。在30天裏,用戶很自然地對該產品或服務養成為了使用習慣,並認定相關服務是「屬於」他本人的,從而自然地願意在試用期後,願意付出金錢續訂相關服務。



(圖片來源: YouTube)


其實,稟賦效應跟行為經濟學中常說的損失厭惡(Lost Aversion)也息息相關。當用戶本身已經習慣Youtube Premium帶來的去廣告服務,重新失去的痛苦將遠遠超越他獲得時的快樂,為了免除這種痛苦,用戶也只能乖乖掏出錢包付錢了。


IKEA自製傢俬背後也是異曲同工的消費者心理學。如果大家曾經在IKEA購買傢俬,大概都經歷過自己組裝的過程,說實話,看著一件傢俱從幾塊木板、幾根螺絲到最後完成的時候,確實會帶來不少的成功感,從而打心底裏覺得這次購物體驗物有所值。


但如果純粹從傢俱本身的物料和設計而言,宜家的性價比不見得是同類產品當中最高,畢竟宜家的木板往往採用的是碎木料填裝的「蔗渣板」,成本較低,耐用程度其實有限。但在稟賦效應之下,不需要IKEA宣傳什麼,客人很自然地會自己的「傑作」加上一層美好的「濾鏡」,下次繼續為此消費。



(圖片來源: IKEA)


另外,在投資股票的時候,由於對自己本身持有的股票價值有不符合理性的高估,不少投資者往往在大市下跌的時候不願出手,甘冒股價繼續下行的風險繼續持有,最後損失更為慘重,稟賦效應在這裏可為罪魁禍首之一。


當然,稟賦效應是否一種純粹的非理性消費心理,只會為我們帶來負面影響呢?個人認為未必。正如前文中引用的「情人眼裏出西施」,放在愛情之中,稟賦效應其實會讓伴侶雙方對彼此更加珍惜,也不會輕易變心。此外,我們也更容易省錢,比如當我們考慮到本身擁有同類產品的時候,就不會願意為此額外消費。


最後,稟賦效應就如其他的非理性心理一樣,只要我們對此有基本認知,在日常消費和決策中有所覺察,所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便能大大消弭。


打開APP閱讀全文